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亡国公主登基了第141节(1 / 2)





  要么,说女子天生长于内务而短于外事,可令主持中馈,却不可委之朝政。

  要么,说女子论德不论才,开女科将令女子争强好胜、精于谋算,有损温良之德。

  要么,说女子迟早为人伦羁绊,但凡孕育子嗣,便将历一年光景,届时政务荒废,不过尸位素餐。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你唱罢我登场的,险些把朝堂变成了菜市场。

  昭昧只等所有人说完,面上仍显心平气和,甚至付之一笑,问:“可还有其她理由?”

  他们恨不能将理由列成清单,一条一条的数,这会儿实在数不出来,也没有开口。

  所有理由,昭昧都想到了,她甚至连反驳的理由都想好了,只有那么一条。

  “你们说完了,也该朕说了。”她压下目光,沉声道:“按尔等所言,朕昔日大兴干戈、平定寰宇,而今又居庙堂之上、指点朝纲,日后若再从事孕育,便是尔等口中争强好胜、目光短浅、尸位素餐之人,理当退位让贤、拱手江山了!”

  冷厉声音响彻朝堂,有臣子跪地,连呼不敢。

  昭昧陡然转笑,声音轻缓道:“只是不知诸位当中,有何人可从吾手里接过这皇位啊?”

  整个朝堂鸦雀无声,连空气都为之滞涩。

  然而,当窒闷的安静刚过片刻,便有人叩首道:“陛下胸怀壮阔、气吞山河,自然与寻常女子不同。”

  昭昧心想,这话定然不会断在此处。

  果然,他又道:“然而陛下意欲令寻常妇人与天下文士同堂科举,将置寒窗苦读之士子于何地!又将置臣等以科举中第之官员于何地!更要置天下罔替之人伦纲常于何地!”

  昭昧心头蹿起火苗,嘲讽道:“与女子同堂科举又如何,莫不是怕才学不精,反倒负于女子?”

  大臣顿首道:“女子若与男子同堂科举,妻若与夫同堂为官,将何分内外,何论纲常!”

  李素节道:“依方员外所言,我等才是该退位让贤、尸位素餐之人了。”

  方员外并不调转矛头,仍固执己见道:“不敢与李大人论尊卑,然女科一事断然不可。请陛下三思。”

  “朕已经思过了。”昭昧道:“方员外既说不能与女子同堂,如今堂上女官在列,方员外莫不是要解官而去了?”

  方员外竟当真摘下头上冠冕,直身道:“若陛下执意开科,臣愿解官而去。”

  “你!”昭昧意在挖苦,不料对方竟顺坡下驴。

  那就滚吧!

  此话已到嘴边,下一刻便要吐出,不料在她开口之前,有更多人出言,他们前所未有地团结,纷纷跪在方员外旁边,齐声道:“臣等愿随方员外解官而去!”

  朝堂上所有男官都天然地站成了一队,重复高呼:“臣等愿随方员外解官而去!”

  那一句“滚吧”,便无论如何也吐不出来。

  这一场博弈,最终输的是她。

  她们早已商定策略,一旦臣子强调女子身份,便抬出昭昧、抬出素节、抬出所有堂上女官来混淆视线。然而,这些官员并未中计,他们非但没有转移目标,更是一口咬死女科,半点也不松动,更直接仗人多势众,胁迫昭昧。

  那一刻,昭昧几乎要拔出刀来给他们个痛快。什么解官而去,直接舍命而去不是更落得干净!

  可是不行。

  一旦他们握成拳头,便能砸毁脆弱的行政机构。就如李素节所言,明明为他们的要挟怒发冲冠,可理智仍然要压下所有愤怒。

  出口的只有一句讥嘲:“他们这时候倒是团结。”

  李素节沉吟片刻,道:“亦未必那么团结。”

  昭昧听出意味:“怎么说?”

  李素节道:“为利益他们能够团结,那么同样的,为利益他们亦可以分裂。”

  昭昧道:“可开女科正触犯了他们所有人的利益。”

  李素节似想到了答案,低语:“或许还有办法。”

  昭昧再没有在朝堂上公然提起女科一事,臣子们亦免去了罢官的风险,私下里,他们也也曾为抗旨可能的下场而摸把冷汗,但同时又坚信法不责众,他们捉住了人才短缺的把柄,又自恃无可取代,便不担心会遭到全体免官。

  当初昭昧登基,他们没有反对李素节等人拜官,一方面是对她们的重要性心知肚明,另一方面是跟脚未稳,不宜与行伍出身且能拔刀杀人的皇帝公然对抗,而现在,随着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他们每个人都开始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作用,逐步结成了共同体,便也有了底气。

  他们心里,谁也不愿意见到昭昧偶然间透露出的那个想要的未来。这利益联结将他们紧紧拧在一起,即便在其它地方他们可能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然而在此处,不需要聚会筹谋,他们就已经心照不宣地站定了同一个立场。

  今日他们一同反对女子科举,她日,他们便可以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掌控朝堂。皇帝尚可以架空,那几个女官不是更简单。

  没有人能够接受与女子同堂,甚至任女子骑在头上。他们是这样坚信的。

  所以,当昭昧不再提起科举,亦果然没有责罚任何一个官员,他们便觉得捏住了她的咽喉命脉,取得了第一次对峙的胜利。

  当他们为这结果而窃喜时,这一日夜里,昭昧登基后,第一次走进武家的府邸。

  谁都知道武家是武缉熙的母家,在大周李室死绝后,理当是昭昧最亲近的人,何况,天下皆知,昭昧更是直接改从母姓,意味着武家并非“外戚”,而是货真价实的皇亲。

  只是有不少人冷眼旁观,不知昭昧与武家存了几分亲缘,待看到登基后昭昧再未踏入武家半步,他们心里就有了数,连武家人自己也有些提心吊胆,摸不清路数。

  按理来说,他们才应该是陛下最坚强的后盾啊!他们才应该是背靠皇帝的最高门第啊!

  这回他们终于把昭昧盼来了,登时大喜过望而近乎谄媚,那两个舅舅武三武四,浑然忘却当初见面时的尴尬,只当自己是武家和昭昧最近的人,从大门迎到客厅,恭恭敬敬地将她奉为上座。

  一番寒暄后,昭昧开门见山道:“不知舅舅可知近日朝中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