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亡国公主登基了第153节(2 / 2)


  宋鸿渐觉得哪里不对,但又好像没什么不对。无论如何,对方是送上门的帮手,她连忙拉住侠客,掩去不能说的,一番请求。侠客不愧是侠客,很快被她说动,再见她的文书令牌,更是满口答应,热情表示一定把她们平安送到皇帝面前。

  她们倒是因祸得福,一路受侠客保护。

  无怪乎当初被作为事业有成者提交至御前,又受赐“侠骨留香”四字,侠客一刀在手,杀贼如屠狗,再没人能拦在她们身前,她们顺利地离开此郡,往陛下驾临处赶去。

  出了最危险的地界,侠客却始终谨慎,确认道:“你们确定仇家只在这郡里吧?”

  宋鸿渐想了想,摇头:“只能说,我们能够查到的线索,只到这里。”

  “这是什么意思?”侠客道:“你不会想说整个越州都可能是他们的势力吧?”

  宋鸿渐觉得实在说不好。这种事情,总觉得不可能是孤例,哪怕当真是孤例,她也觉得,出于立场,总会有人包庇。

  侠客明白了,更是兢兢业业地护送她们,只是一路走来,敌人似乎放弃了围追堵截,她们再没有遇到追兵,时间一久,神经就放松下来。

  正在此时,她们行走途中,一群人突然冒出来,拦住她们的去路。

  几十人腰间带刀,目光灼灼,像见到肉的饿狼,将她们盯紧。其中更有一人骑高头大马,居高临下,气势逼人。

  宋鸿渐吸了一口冷气。

  她看得出,这些人绝非从前遇到的那些喽啰能够相比。

  侠客也头一遭表情凝重,攥紧刀柄,低声道:“这次恐怕有点棘手了。”

  第135章

  昭昧出巡, 河图带着刀锋营随行护卫,正警戒时,部下兰章走来, 说:“文命来了。”

  河图问:“接到了?”

  兰章点头:“宋文书也在。”

  河图道:“我去禀报陛下。”

  文命虽断开了与其她暗鸮的联系,但一路都不忘留下标记,有暗鸮收到消息, 便就近传到河图这里,因而才有兰章带人早早发现她们的行踪, 将她们拦住。

  她们却以为遇到了歹人,尤其前方那人,严阵以待,好像随时都要发动进攻,幸而文命及时开口,将冲突消弭于无形。

  “是刀锋营。”她说。

  宋鸿渐睁大了眼睛:“刀锋营?就是传说中的直属陛下的北衙三军之一的刀锋营?”

  “嗯。”

  “那我们是不是……”

  “嗯。”

  “我们终于到了!”宋鸿渐激动地抓住文命的手臂, 眼见对方下马上前, 又赶紧恢复镇定, 整理衣襟,从容道:“越州温县文书,宋鸿渐。”

  兰章回道:“刀锋营都尉,兰章。”

  公务在身,几人并未寒暄,宋鸿渐到来的消息很快经河图传至昭昧耳中, 连带着她们这一路的惊险历程。

  李素节蹙眉:“他们竟嚣张如此?”

  昭昧轻哼一声:“我倒要看看是什么样的消息, 让他们如此兴师动众。”

  与文书不同,暗鸮虽然派驻地方, 却实打实出自中央,他们敢出此下策, 分明与狗急跳墙无异。

  宋鸿渐和文命很快站到她的面前,道出这一路追杀背后的缘由。

  能够让他们如此,只有一种可能,便是此事一旦东窗事发,他们亦将身首异处。

  他们所作的的确是这样的事情。

  据宋鸿渐所言,她在温县县令身边为文书,因工作性质,轻易便能接触许多机密,纵使县令有意隐瞒,也只令她意识到其中有鬼,顺藤摸瓜,发现县私下参与“人身交易”。

  宋鸿渐终究不能直接出口,这段话大约在脑中修饰良久,最终出口的也只是这样委婉四字。

  她脸红了红,又说起自己如何与文命配合,在许多不便出面之处由文命帮忙调查,本想要摸清究竟有多少人牵涉其中,谁知循着蛛丝马迹竟揪出了郡守的身影。

  到郡守一级,事情俨然不是她小小文书所能插手,宋鸿渐意识到此事非同小可,便当机立断选择停手,一心将消息传出,移交给更合适的人员调查,不料恰在此时,因受冲击又急于处理,露了马脚为县令察觉,只能与文命一路奔逃。

  宋鸿渐越说越冷静,清晰道:“想来县令又与郡守有所沟通,逃出县境后,追杀仍未止息,幸得暗鸮相助,途中又遇侠客护送,方得见陛下。请陛下明察。”

  昭昧面上看不出喜怒,道:“一路辛苦。”

  “辛苦倒是次要,”宋鸿渐目光灼然:“只愿陛下彻查此事。”

  宋鸿渐与文命离去。昭昧立刻变了颜色,向四下问:“沈慧何在?”

  李素节道:“仍在上京。”

  “立刻调沈慧前来,吩咐大理寺协理此案。”昭昧道:“河图,即刻带兵前往,将二府官员统统拿下,以备询问。”

  宋鸿渐和文命既然经此一路追杀,显然郡府、县府均已得知消息,其她涉案人员恐怕已早做打算,但这二府因有官在身,一个也逃不掉,只要从他们口中审出什么,便可以做下一步计划。

  在旁人眼中,这原本只是一郡之案,却因告上昭昧案头而完全变了性质。预料中最差不过由地方押解嫌犯上京受审,这一路波折又不知能生出多少变故,然而此番昭昧雷厉风行,非但直接堵住他们全部去路,更一纸调令将沈慧召来,就地审理,将一切差误降到最小。

  唯独身边人知晓,纵使此事不直接告上昭昧的案头,其性质也足够昭昧震怒。

  “禁止狎伎的旨意下达不过几年,便有人胆敢阳奉阴违,试想数年之后,不知多少人将朕旨意视作满纸荒唐!”昭昧目光锐利,向沈慧道:“当初朕便放言,胆敢违拗者,视作抗旨。如今便请沈阆中依此例查办。”

  有昭昧坐阵,一切以最快效率向前推进,纵使有人动意作保,亦在雷霆之势下但求自保,将郡守与县令视作弃子,二者既知无路可退,未有负隅顽抗的底气,很快供认不讳,既而牵扯出其背后庞大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