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十九章 起始点(2 / 2)

巨额国防预算得到批准之后,中国的战争机器就全运转了起来。

因为实际获得的预算比真正需要的多了九千亿元,所以在保证必须装备的制造与研制工作顺利进行的情况下,牧浩洋把这九千亿元全部用在了军事基础与军事工业基础建设上,比如扩大军事基地规模,增强军事工业生产力。别的不说,当时大连造船厂、青岛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等十二家大型造船厂就获得了总额三千六百亿元的基建费用,用来扩充造船实力。

可以说,牧浩洋非常具有战略眼光,而且这笔钱花在了刀刃上。

有了这三千六百亿元,中国造船厂的十万吨级船台由十二个增加到二十个、五万吨级船台增加到三十六个、三万吨级船台增加到四十八个、一万吨级船台增加到八十八个,总体造船能力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当然,这只是理论值。

与造船能力有关的,还有造船工人、特别是熟练技术工的数量,钢铁生产能力,电力生产能力,机械生产能力等等。只有在这些因素得到相应提高的情况下,总体造船能力才能达到理论值。

显然,这不是军方能够办到的事情,而是国家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造船国、第一大钢铁生产国、第一大电力生产国、第一大机械生产国,而且中国造船厂的效率也名列世界前矛,只要采取相应措施,比如提前储备人力资源,在战时进行动员,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总体造船实力,让国家战争机器全运转。

除了提高造船能力,剩下的五千多亿元,也花到了该花的地方。

比如,沈飞与成飞各得到了八百亿元的基建经费,把j-j-33与j-j-32的生产线各增加了一条,确保在战保障时情况下,能够达到年产八千架战斗机的水平,并且确保每条产线都足额配备技术工人。显然,后者才是重点,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条产线上只需要三分之一的技术工人就能正常运行。也就是说,世界大战爆后,成飞与沈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如半年之内,再扩充四条产线,把战斗机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二万四千架,并且以每年都能扩充一倍以上。

此外,在这一千六百亿的特殊拨款中,大概三百亿元用来启动第六代战斗机研制工作。

没有这笔钱,第六代战斗机最快要到二零四五年底,也就是二零四五到二零四六财年度才会列入装备计划。

有了这笔钱,意味着第六代战斗机能提前一年上天。

在谁也不知道世界大战将在什么时候爆的情况下,提前一年获得新式战斗机,绝对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时,还有大约二千二百亿元用于扩充军事基地的容纳能力。

别的不说,横滨港就因此在两年之后,成为了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前沿战略港口,而浩洋港、加勒港、瓜达尔港、那霸港与舟山海军基地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建。还有八座海外空军基地、四座海外6战队营地、四座海外6军基地也得到了足额基建拨款。连当时刚刚租借给中国的苏比克湾也开始大兴土木,在三年后成为了一座综合性军事基地。

很多人在评价牧浩洋的时候,都记住了他在战场上立下的赫赫战功,却没有记住他在军事基础建设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为中国军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牧浩洋在二零四四年的英明决定,花数千亿元去增强军事基地与军事工业的基础设施,那么在随后爆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肯定无法爆出远远过美国的战争潜力。

即便是牧浩洋本人,也认为他在二零四四年做的事情最为重要。

当然,在二零四四年,牧浩洋先要考虑的还是对印战争。

作为总参谋长,牧浩洋没有想过去指挥这场战争,毕竟他已经在战场上立下了足够辉煌的功劳,军事指挥才能已经得到了承认,即便再打一次胜仗,也不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反而会耽搁他人前程。更重要的是,牧浩洋非常清楚,即便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他担任总参谋长期间爆,他也不可能独自挑起大梁。中国军队需要一名无往不胜的统帅,更需要大批常胜将军。

正是如此,六月初的时候,牧浩洋正式向黄瀚林提名,让戚凯威担任对印作战总指挥。

结果却大出他所料,黄瀚林直接驳回了牧浩洋的请求,而是任命他为总指挥,并且由他全权任命各级指挥人员。

这让牧浩洋非常恼火,甚至让他觉得,黄瀚林在故意给他制造麻烦。

别的不说,戚凯威对这个位置觊觎已久,他显然不会知道这是黄瀚林的安排,就算知道了也会认为是牧浩洋影响了黄瀚林。虽然牧浩洋与戚凯威的关系非常不错,加上黄峙博还经常请两人过去喝茶,但是真要闹出矛盾的话,两人说不定会斗得你死我活,而这绝对没有任何好处。

问题是,牧浩洋无法改变元的决策,而且黎平寇也支持由他出任总指挥。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牧浩洋只能任命戚凯威为地面作战总指挥,并且在昆明建立地面作战司令部,全权任命指挥人员,并且全权负责地面作战行动。母祁铁仍然是空中作战总指挥,司令部也设在昆明,配合与协助戚凯威。在周渝生拒绝之后,牧浩洋只能任命章玉廷为舰队作战总指挥。

至于他自己,则留在总参谋部,担任名义上的总指挥,负责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