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章(1 / 2)





  第十一回 宅妖

  长山李公,朝廷大司寇之侄。住宅多妖异,常有怪事发生。

  某一次,李老先生在大厅看书,忽然间地上莫名多了一条板凳,呈肉红色,细腻光滑,十分精致。

  李公心想“这板凳好面生,以前似乎没见过。”好奇之下,走近轻轻抚摸,那板凳随手弯曲,时凹时凸,柔软处堪比肌肤。

  李公吓了一跳,拔腿就走,边走边回头,只见那板凳四足移动,跟动物走路一般,嗖地一声,钻进了墙壁。

  又有一次,李公见墙壁边靠着一根木棍,洁泽修长,上前用手一扶,那木棍软绵绵倒下,一拱一拱,弯曲蠕动,似蛇儿爬行一般钻进墙内,很快就消失不见。

  康熙十七年,秀才王俊升来李府教书。这一日黄昏,王秀才点灯洗脚,正准备上床睡觉。忽然间门外传来轻微脚步声,一名三寸长的小人走进屋中,在屋内转了一圈,随即离去。

  过不大会,那小人再次进来,手上拿了两个小凳,跟乡村童子用高粱杆编织的玩具草凳差不多大。那小人将板凳放在地面,拍一拍手,屋外面又走进来两名小矮人,身高不过数寸,两人肩上抬着一具棺材,约莫四寸长短。

  两人将棺材横放在板凳上,负手而立,默不作声,似乎在等人。只听得嘤嘤泣泣,一名年轻女子带了几名丫鬟走进屋中,身穿孝服,腰扎麻绳,头裹白布,用袖子捂着嘴,抽抽噎噎哭起丧来。

  那女子身材矮小,哭声也细不可闻,宛若苍蝇嗡鸣。王秀才冷眼旁观,见到如此诡异场景,忍不住寒毛直竖,浑身似霜打一般发凉,一声大叫,撒腿欲奔,但双膝酸软,根本不听使唤,还没跑几步,砰地一声响,摔倒在地。

  府中下人闻声前来查看,房内杳然寂静,一干小人不知何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十二回 王六郎

  某渔夫姓许,家住临川县北,好饮酒,每次夜出打渔,必带酒一壶。由于深夜寂静,一个人独饮无趣,便洒酒于地,拜请河中水鬼同醉,口中云“鬼兄,请喝酒。”夜夜如此,习以为常。或许是许渔夫心地善良,感动了鬼神,每次外出捕鱼,都是满载而归,而同行们则一无所获。

  这一天夜晚,许渔夫像往常一样在河边喝酒,醉眼朦胧之际,眼前忽现一白衣少年,徘徊左右,搓手咂舌,目视酒壶,笑道:“好酒。”

  许渔夫为人慷慨好客,点头跟少年打招呼“听朋友语气,想必也是同道中人。若不嫌弃,便请过来共饮一杯,如何?”

  少年欣然允诺,在渔夫旁边坐下,接过酒壶,咕嘟嘟灌了一口酒水落肚,赞道:“十文钱一壶的烧刀子,又烈又冲,好酒。”许渔夫微笑莞尔“朋友果然是识货之人。”

  两人你来我往,大口斗酒,偶尔间谈论些趣闻轶事,那少年谈吐风雅,不似寻常百姓。过不大会,壶中酒水告罄,许渔夫站起身来,说道:“时候不早,该干正事啦。”伸手拿起渔网,走到河边捕鱼,一连撒了七八次网,次次落空,竟然一条鱼影也没见着,不免十分懊恼。

  那少年道:“鱼儿都在下游,待我为君驱之。”言毕,飘然而去。

  未几,那少年悠然返回,手指河水,道:“鱼儿至矣。”渔夫顺着少年手势看去,只见河水哗啦啦翻腾,无数大鱼小鱼汇聚,逆水游行,密密麻麻挤在一块,也不知有几百几千条。

  渔夫大喜,忙撒开渔网,这一网下去,收网沉重,捞上来四五条大鱼,每一条都有二尺多长,重量不下十余斤。

  渔夫乐得眉开眼笑,亲自选了一条最大最长的鱼儿送给少年,以感谢他驱鱼之功,少年摇头不接,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屡次蒙君赠予美酒,无以为报,若不嫌弃,以后我天天帮你捕鱼。”

  渔夫道:“你我初次相见,只不过喝了一回酒,何言屡次?”少年只是微笑,并不解释。

  渔夫更增疑惑,又道:“敢问朋友姓名,能赐告否?”

  少年道:“在下姓王,家中排行老六,叫我王六郎吧。”说完这句话,拱手作揖,告辞而别。

  第二天黄昏,渔夫去小店中满满沽了一壶酒,天一黑,便去河边跟少年碰头。少年早已等候多时,两人见面一番寒暄,当即你一口,我一口,斗起酒来。少年喝完酒,照例去下游赶鱼,如此持续半年,天天如此。

  这一天,少年忽然拉着渔夫手,面露凄色,说道:“大哥,咱们相识以来,情同骨肉,但遗憾的是,你我不得不分别了。”

  渔夫吃了一惊,问道:“怎么回事?”

  少年道:“事已至此,小弟不敢再欺骗大哥。实不相瞒,小弟并非人类,乃水鬼也。只因生平嗜酒,数年前酒醉路过河边,一不小心掉入水中淹死。我做鬼后,蒙大哥时常以酒水祭奠,心中感激,于是暗中帮助大哥捕鱼。大哥可曾记得:以前您每晚捕鱼都满载而归,那都是小弟功劳。眼下我罪孽已满,自有人当我替身,不久便要转世投胎了。临别依依,不胜伤感。”

  渔夫跟少年相处日久,彼此间十分亲密,虽听他自承为鬼,却也不怎么害怕,一声唏嘘,斟了一杯酒,劝道:“六郎勿要悲伤,且满饮此酒。兄弟你业满脱劫,这是喜事,该当庆祝才是,怎可哭哭啼啼?”

  少年给渔夫一番劝慰,转悲为喜,道:“大哥教训的是。来,咱们喝酒,今朝有酒今朝醉,不醉不归。”

  两人推杯换盏,渔夫酒意上涌,问道:“六郎,何人给你当替身?”

  少年道:“大哥明天可来河边观看,正午时有一女子渡河溺毙,那便是我替身。”说话间雄鸡啼唱,天已黎明,少年一声叹息,转身离去。

  第二天正午,渔夫准时来到河边,果然有一妇人怀抱婴儿,至河边而落水。那妇人临死之前,拼尽力气将婴儿扔到岸边,救了小孩一条性命。自己却不能幸免,在水中沉沉浮浮,眼看就要殒命。

  那小孩没了母亲,在岸边哭哭啼啼,渔夫见状,心中不忍,想要下水搭救妇人,但转念间想起少年话语,又有些犹豫不定“我若救了妇女,六郎没了替身,如何转世投胎?”一时间心乱如麻,懊恼非常。

  正烦躁不安,那妇人浑身湿淋淋的,不知何时,已自河里爬到岸边,俯身抱起孩子,竟自去了。

  渔夫见妇人安然无恙,心中疑惑“六郎所言并不灵验,这妇人也没死,难道他在骗我?”

  当天晚上,渔夫去河边寻找王六郎探问究竟,少年如约而至,说道:“大哥,今又聚首,从此你我不再分离。”

  渔夫问其缘故,少年道:“白天那位妇女,确实是小弟替身,只不过我见她怀抱婴孩,实在不忍心为我一人,伤害两条性命。”

  渔夫恍然,笑道:“那妇女落水,是你救了她?”

  少年点头承认:“想是我跟大哥缘分未尽。”

  渔夫道:“六郎,你心地善良,相信我,好人会有好报的。来,为你慈悲救人,咱们干一杯。”两人相视一笑,痛饮烈酒。

  数日后,少年又来告别,渔夫喜道:“六郎,你重新找到替身了?”

  少年摇头笑道:“非也,前日我一念之仁,恻隐之心感动天帝,帝尊降下旨意:封我为招远县邬镇土地,即刻上任。大哥若不忘故交,可来邬镇看望,勿以路远推辞。”

  渔夫道:“六郎,你升任神仙,可喜可贺。只是人神殊途,我怎么找你?”